汽车汽配行业三品PLM解决方案:助力企业迈向高效研发的新时代
发布时间:2024-06-18 点击:376次
前言
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,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中国汽车产量持续增长,零部件市场潜力巨大,然而,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研发能力不足、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PLM(产品生命周期管理)解决方案成为提升研发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。本文将探讨汽车汽配行业现状、企业面临的问题、以及三品PLM解决方案的应用效果。
行业现状
2023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,分别达到3016.1万辆和3009.4万辆。全年汽车出口接近500万辆,较往年大幅增长,并在某些月份中超越了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。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新的产业格局,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,中国汽车出口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。同时汽车零配件市场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。然而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相比,国内企业在研发能力、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。因此,提高研发能力、开发核心技术、打造自主品牌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汽车汽配企业面临问题
文档资料管理困难: ISO9001/ QS9000/TS16949 等质量体系完全依靠人工进行管理,文档资料管理困难,版本混乱,查询、更改、借用等操作执行困难。
研发流程管理滞后:项目研发进度无法实现实时监控,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,图文档纸质化流程复杂。
技术资料一致性正确性管理困难:技术资料传统纸质管理导致文档变更难同步,影响一致性。新产品增多,设计资料重用频繁,变更管理复杂。零件借用检索困难,一物多码或一码多物现象普遍,缺乏有效管控手段,影响零部件通用化及库存管理。
图纸管理混乱:公司设计类电子与纸质文档版本不一致,且缺乏以产品结构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模式。图纸、图号等技术文件管理不规范,导致产品信息无法有效传递,设计与制造环节脱节,频繁出现错误和返工现象。
模具制造缺乏有效的管控和信息共享平台:模具设计制造过程缺乏管控与记录,异地制造导致技术资料共享困难。缺乏集中管理平台,跨部门、跨工厂协同受限,影响产品开发效率与产品质量,急需建立数据共享与集中管理机制。
产品BOM数据管理复杂:各部门对BOM数据需求各异,需多次核对导致管理困难。EBOM、PBOM、采购BOM等难以有效管理,部门间BOM信息沟通不畅,需建立统一平台以促进信息协同与准确传递。
三品PLM解决方案
针对汽车汽配行业的特点和企业面临的问题,三品PLM解决方案应运而生。该方案以产品数据管理为核心,按照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,涵盖汽车行业APQP/PPAP/FMEA/SPC/MSA五大管理流程。同时,三品PLM兼顾物料管理及BOM、CAD/ERP/MES系统,实现对汽车行业的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汽车汽配项目管理体系
三品PLM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从立项到批产全过程的APQP数据管理,有效整合、控制APQP各阶段,促进TS16949实施,提升研发评审活动的组织效率。
建立遵循TS16949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
三品PLM遵循ISO\TS16949标准,针对APQP的不同阶段,提供技术文件管理平台,规范产生质量文件,确保项目文档的完整性、准确性,防止文档遗漏,提升研发质量。
设计、工艺和模具数据管理平台
汽车零部件行业通过三品PLM平台实现设计、工艺、模具数据的一体化管理,确保技术参数的统一性和连贯性。平台基于产品结构树,支持模块化设计和变型设计,集中管理企业技术数据,灵活设定管理规则,快速响应客户需求。
产品数据有效变更
三品PLM通过CMII变更管理规范,实现产品关联数据的动态变更控制,包括问题提出、申请、审批、通知等流程,确保零部件版本升级、产品结构维护和图纸数据变更的一致性,全程记录变更历史,加快响应速度。
产品协同设计,异地办公
三品PLM平台助力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全员业务协同与权限管理,支持协同设计与异地交流,快捷安全地共享设计数据,缩短开发周期,减少出错与返工,为企业创造显著效益。
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
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三品PLM平台实现,企业可自定义数据类型的生命周期模型,并设定各阶段权限分配,确保各阶段内权限自动分配,实现“人、阶段、任务”的精准匹配,优化流程管理。
正确管理BOM
三品PLM通过完善的产品BOM管理功能,大幅减轻技术管理部门的工作量,同时支持设计、采购、制造、营销等部门直接获取准确、经过校验的EBOM、PBOM、采购BOM等多层次BOM信息,实现高效的跨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。
PLM解决方案效果
三品PLM系统的应用为汽车汽配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果:
缩短产品研发周期,加速产品上市速度。
提高研发效率,降低研发成本。
提升产品质量,增强品牌影响力。
促进跨部门、跨工厂团队的协同工作,提高整体工作效率。
为企业提供一个集中管理、集中共享的数据平台,支持异地业务往来。
结论